虎年開工期,深圳市銳曼智能裝備有限公司廠區的設備再次轟鳴,該公司春節期間接到100臺送餐機器人的訂單,節后便開足馬力生產。廣東日信高精密科技有限公司總經理陳保明說,公司2月就已經接到去年全年的訂單量,今年有信心實現產值兩倍增長。
在這個乍暖還寒的春天,以深圳銳曼、廣東日信為代表的粵企喜迎“開門紅”,生動地詮釋了如何在危機中育新機、于變局中開新局。
在百年變局與世紀疫情交織疊加影響下,全球經濟復蘇仍面臨多重挑戰。大變局帶來大調整,也醞釀著大機遇,廣東如何變中尋機、乘勢而上,在推動經濟社會穩中求進中發揮引領作用?
客觀認清當前形勢
疫情沖擊有限可控,經濟增速仍處合理區間
當前,廣東經濟正面臨復雜嚴峻的內外環境,既要認清形勢、全力應對,更要樹立爬坡越坎、攻堅克難的信心。
信心緣何而來?
信心來自于疫情對廣東的沖擊有限、可控,經濟基本面依然良好,增速仍處合理區間。
經濟總量突破12萬億元,同比增長8%;城鎮新增就業140.33萬人,全年城鎮調查失業率均值為4.9%;物價保持平穩,居民消費價格指數同比上漲0.8%……主要宏觀指標顯示,2021年廣東經濟運行穩健。
“剔除基數影響,兩年平均增長5.1%表明,廣東經濟仍運行在合理區間,與潛在增速(5.5%)比較接近。”省統計局副局長王麗瑩稱。
信心還來自于與全球主要經濟體對比,中國經濟表現突出。
2021年,我國國內生產總值同比增長8.1%,廣東與全國基本同步(8%),經濟增速在全球主要經濟體中名列前茅。
受世紀疫情肆虐影響,全球產業鏈供應鏈受到沖擊,多國生產供應中斷或停擺。而我們較早控制住疫情,迅速推動復工復產,并有效應對局部疫情反彈、克服“缺芯缺柜”等多重困難,不僅有力支撐起全球商品供應,還成為國際資本優良的避風港。2021年,廣東外貿進出口8.27萬億元、增長16.7%,實際利用外資1840億元、增長13.6%,增速均創近年新高。
在這場艱苦戰“疫”中,廣東經濟不僅通過了壓力測試,還彰顯出強大韌性。以生物醫藥產業為例,抗疫一聲令下,全鏈條緊急行動起來,從各級重點實驗室、第三方檢測機構,到疫苗研發生產企業、制藥廠……多方各展所長、協同作戰,迅速筑起一道阻擊疫情的“鋼鐵長城”。
支撐經濟韌性的背后是完備的產業體系、較強的創新實力和良好的營商環境,這是廣東應對三重壓力的優勢所在、信心所在、底氣所在。數據顯示,2021年廣東民間投資信心提升,其中制造業民間投資增長22.2%,占整體民間投資比重24.1%,比上年提高2.8個百分點。這是對廣東經濟投下的最具分量的一票。
不畏浮云遮望眼,廣東產業基礎好、經濟韌性強,經濟企穩、長期向好的態勢沒有改變。我們既要正視困難,又要堅定信心。無論國際風云如何變幻,我們都要堅定不移做好自己的事情。
辯證看待實體經濟壓力
既有三重壓力沖擊,也受主動調整影響
聚焦當下,廣東經濟正面臨較大的壓力,主要表現為需求收縮、供給沖擊、預期轉弱。
該如何辯證看待實體經濟壓力?
聯合國最新發布報告認為,受新冠肺炎疫情、勞動力短缺、供應鏈中斷、通脹壓力上升等因素影響,全球經濟復蘇面臨巨大的壓力。商務部此前表示,今年外貿形勢十分嚴峻,穩增長的困難和壓力前所未有。
同時,全球供應鏈紊亂和瓶頸效應短期內難以徹底緩解。原材料價格過高、運力結構性失衡、芯片等重要零部件短缺,這些問題仍持續存在。
危與機總是相伴而生,不同行業表現迥異:部分受疫情沖擊較大的行業出現困難;而戰略性新興產業產品產量增勢良好,2021年廣東集成電路、工業機器人、新能源汽車產量同比分別增長30.3%、56.5%、155.6%。企業有生死,產業有興衰,規律使然,只是外部沖擊加速了這一過程。
還應看到,當前實體經濟的困難既有被動應對的壓力,亦有主動調整帶來的影響。
在穩增長的同時,我們調結構的力度并未減弱,堅持以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主線。經濟增速的適度回落,既為我們加大調結構力度創造了較為寬松的環境,也倒逼提高了緊迫性和針對性。隨著“雙碳”目標的正式提出,能耗“雙控”成為倒逼經濟發展方式轉變的主要抓手。促進產業結構優化升級,加快淘汰落后產能,短期內亦難免要舍棄一部分經濟存量。
有舍方有得。淘汰落后產能、優化經濟結構,為新基建、新制造、新經濟的布局和成長騰出空間。省發展改革委主任鄭人豪表示,今年廣東要加快財政支出進度,適度超前開展基礎設施投資,實現經濟質的穩步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長。廣東將精準擴大有效投資,安排省重點項目2022年度投資計劃9000億元。
可見,穩中求進不是單純地穩,也不是暫時地穩,而要既兼顧當下又著眼長遠。廣東推出的穩增長舉措,要既能有效穩住當前經濟,又能發揮其乘數效應與帶動作用,為撬動民間投資與拓展大眾消費提供基礎與條件。
把握變局中的機遇
堅持創新驅動,加速培育戰略性新興產業
當前,世紀疫情沖擊下,百年變局加速演進,全球原有秩序和格局受到沖擊。同時,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正加速推進。
翻開世界發展史,每一次工業革命、科技革命都帶來世界政治經濟力量的深度博弈與調整,推動世界秩序與格局的重建:第一次工業革命讓英國成為世界經濟領頭羊,第二次工業革命與第三次科技革命則確立美國的世界霸主地位。
目前,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方興未艾,社會結構、價值體系、信息傳遞、生產和消費方式不斷變遷,這意味著技術賽道的變更、發展范式的改變,此前領先的國家要拋棄掉過去的榮光是較為痛苦的,后發國家和經濟體則迎來了追趕甚至超越的機會。
近年來,廣東順應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發展趨勢,推進數字經濟和實體經濟深度融合,以新基建、新制造賦能高質量發展。截至2021年底,廣東累計推動超2萬家規上工業企業數字化轉型,帶動60萬家中小企業“上云用云”;累計建成5G基站17萬座,居全國第一;培育4家國家級工業互聯網跨行業、跨領域平臺。
“廣東有良好的數字產業基礎,加之擁有一批優勢制造業集群,產業配套完善,有集聚和協同效應,這些優勢在工業互聯網時代將會被進一步放大。”中國社科院數量經濟與技術經濟研究所數字經濟研究室主任蔡躍洲說。
處在內外循環交匯點的廣東,深度參與國內大循環,高度嵌入全球產業鏈供應鏈分工,在推動我國構建新發展格局中具有獨特優勢。依托我國超大規模市場,廣東發揮產業基礎雄厚優勢,正加速培育一批具有引領作用的戰略性新興產業。省科技廳負責人介紹,2021年廣東在5G、4K/8K超高清顯示、新能源汽車、工業機器人等領域取得系列新突破,在關鍵核心技術攻關方面取得新進展。
……
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醞釀百年未有之大機遇?;仡櫄v史,2008年國際金融危機爆發,“兩頭在外”的廣東經濟遭受重大沖擊,自此痛定思痛,堅定不移推進產業轉型升級,推動從要素驅動向創新驅動轉變,經濟韌性與增長質量不斷提升:區域創新綜合能力實現“五連冠”;高新技術企業總量預計達6萬家,穩居全國首位;培育新一代電子信息、綠色石化、智能家電等7個產值超萬億元產業集群。
站在新的歷史關口,面對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只要抓住契機,深入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全面深化改革開放,善用“雙區”和兩個合作區建設重大機遇,廣東定能奮力書寫出更多高質量發展的新篇章。
百年變局百年難遇,抓住機遇便能迎來新一輪大發展。
機遇稍縱即逝,抓不住就有被時代拋棄的危機!
轉載自21經濟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