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橋古村寨鄉村旅游項目概況
登封市大金店鎮袁橋村距登封市區8公里,距嵩山少林寺僅20公里。全村以丘陵山區地貌為主,轄區內有三個自然村,共380戶,1618口人。全村現有耕地面積700畝,林地面積1060畝,這里是一個典型的以耕讀為主要特征的傳統村寨。按照“產業興旺、生態宜居、鄉風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總要求,在上級黨委政府的大力支持下袁橋村以建設生態宜居的美麗鄉村為切入點,堅持傳統村落保護,著力提升村容村貌,強化生態優化,深入挖掘鄉村文化,以深度融合發展為基礎,把促進農民持續增收作為出發點,全面促進鄉村振興。
一、鄉賢返鄉,助力脫貧
袁橋村是2011年鄭州市級貧困村,由于自然資源貧乏袁橋村民一直以農耕為主,脫貧始終是個大問題。從袁橋村走出去的袁占國、袁占欣、袁占軍三兄弟在黨的富民政策引領下,通過多年的艱苦努力,創辦了磴槽企業集團,積累了一定財富。他們致富不忘家鄉,為了幫助家鄉父老脫貧致富,2015年在袁橋村成立了河南省首家村級慈善站,開展大病救助、夕陽關愛、扶貧濟困、金秋助學等活動,不但對貧困群眾幫扶,而且每月10號給全村65以上的老年人發放300至1000元不等養老金。為了發展集體經濟,帶領群眾走上永久的富裕之路,于2017年籌劃成立了“河南袁橋古村落保護與發展有限公司”。公司把改善村民居住環境為首要任務。在村北部建設100余處獨家小院、孤寡老人幸福樓和老人集中供餐樓,以上項目已全部完工,新建安置區供排水、電、路、網、暖氣、已全通,已安置村民70余戶近400人,讓村民過上了和城市居民甚至城市居民享受不到的新生活。
二、文化挖掘,項目落地
在袁橋考古發現的距今6000多年前新石器時期人類居住遺址,被命名為“袁橋遺址”,這里有明洪武年間村落發展文脈、有600余年古槐樹、石臼爻、有明440余年避難樓、清190余年土寨墻、明清時期四合院、古民宅、私塾學院、打更道、秘密暗道、牛王廟等歷史遺存建筑;有1939年登封縣第一次黨代會舊址;有1000多畝梨園、核桃園;是豫西地區紅色文化、歷史文化、農耕文明保存較好的村落。
袁橋公司在各級黨委、政府的支持下根據袁橋已有的文化資源,為讓袁橋村村民徹底擺脫貧困,安置村民在家門口就業,摘掉貧困帽子,古村落保護和美麗鄉村項目進行的如火如荼,項目大致分為三大塊:①古村寨傳承保護區②美麗鄉村村民安置區③外圍環境修復生態區。古村寨傳承保護區以探尋傳統文化為主;同時開展紅色文化教育、愛國愛黨教育等;美麗鄉村村民安置區以改善村民生活提高生活質量為主,讓村民過上現代化的城鎮生活;外圍環境修復生態區以農耕采摘、觀光、梨花節、農果品采摘為主,同時建設兒童樂園、康復養老、紅色教育黨員干部培訓中心等。一系列的修復保護與建設使得袁橋村的歷史文化得以代代相傳,目前已竣工的項目主要有:私塾學院、文化大院、農耕文化展示廳、文化陳列館、仿古游園、文化廣場、窯洞地坑院;環古村周圍寨墻750米、東北、西南、兩座古寨門即將完成。外圍環境建設已竣工的主要有:東南寨門一座、石拱橋、水系景觀、水上樂園、美食街、臨時停車場、旅游公廁等。在項目建設過程中為村民提供了大量就業崗位,顯著增加了群眾收入,使袁橋村于2018年底率先一步摘掉了地市級貧困村的帽子,在各級政府的大力支持和幫助下,鄉賢返鄉,大量資金推動,成功實現從脫貧攻堅走上了鄉村振興的良好發展道路。
三、集體增收,鄉村振興
為了確保村民走向致富路,堅持集體經濟發展和農民持續增收同步推進,袁橋古村落保護和美麗鄉村項目建設以來注入大量資金扶持袁橋村成立了農民種植專業合作社,已幫助貧困戶19戶47人實現就業,同時股份合作社、綠化種植、建筑施工、后勤管理、項目維護等已安置本村和鄉鄰勞動力就業200余人,就地實現增收。項目建設中,本村傳承遺留下來的古書、古品、老物件、老家具等均已股份方式參與項目經營管理和分紅,大大提高了全體村民保護古村寨,建設美麗家園的責任和熱情。項目運營后所產生的經濟效益除償還部分投資,大部分將用于發展集體經濟,不斷提升村民的獲得感和幸福感,打造鄉村振興美麗鄉村袁橋樣板。